达夫(好居网用户) 4615天前 / 阅读 :
与同事SK2006年4月的一次msn对话贴,整理一下,同时引申一下,希望对已经过去了5年的我,有新的启迪。话说,现在基本都不用msn了,这样ms有深度的对话,越来越少,微博已经把我完全碎片化了。
SK:你现在这套教学体系,是培养建筑师,而不是天才建筑师的方法。fwb:我倒不这么认为。我想,这应该是一套培养懂得现代建筑基本体系,同时又会主动思考的建筑师的方法。一个人有中上智商打底,对现代建筑有基本认识,再会一套思考方法与工作方法,他就能自我学习,自我进步。成功与否要看缘分,但成为一个不错的专业人才(倒不一定非是建筑师),应该大致没问题。 SK:不过,固定的思考方法、视野也会禁锢他们的思维呀! fwb: 我们整个二年级设计课程的确非常强调几个基本专业问题(空间、建造、基地),每个设计过程的展开方法、步骤以及目标也要求明确,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模式)也很明晰,但其实,里面的弹性还是非常大的。 SK:可我觉得,就这次关注建造的作业来说,孩子们知道了结构、材料、建造等等,但是接下来呢?还需要什么? fwb:其实我们谈到的结构、材料、建造、建构,只是个理论基础,然后,我以为就可以在每个理论当中,针对每个小点,找到每个学生感兴趣的突破点,进行深入思考。这其实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的作业,只是开了个头,给了个引子。密斯对建造的思考,不就贯穿了他一辈子的职业追求吗? SK:可如果他们总是想怎么样作一辆可以骑得很快的自行车,他们永远可能不会去想怎么样作car!我一直觉得灵感、想法,是应该在你这些理论框架出现之前的。 fwb:我以为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如果他们先知道了当下一般公认的所有运行器的基本原理(当然不排除有些会飞行的怪物,不遵循飞行原理),而不是靠所谓的灵光咋现,去铺捉所谓的灵感,那么灵感就会扎扎实实一步步深入、完善。忽然冒出个怪汽车固然好,但如果能够持续地生产出好自行车、优质自行车、超级自行车,而不是今天忽然一部汽车,明天忽然一部牛车,后天就跌进泥坛。我想他们会一步步接近所谓“优秀设计师”的状态。 另外,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想其实还跟我们如何理解什么是“天才设计师”、什么是“优秀设计师”、建筑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有关的。SK:如果让你来评价我们这次的设计,你觉得符合你要求的设计,比如很关注建构的设计,还是很有灵感的设计,哪个更好? [page] fwb:我不会特别关注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其实特别关注他们的推进过程。有个灵感固然好,但在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框架内),有个循序渐进的理性推进过程,这套方法学会了,可以保证他以后稳定地得出,至少是中上的好设计。当然,我们这次作业,的确是将建构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衡量的标杆,围绕阐述的主题。 SK:拿个例子来说,就是 WZE和 DYN。我是认为WZE是有灵感的,而DYN只是在做建构。 fwb:可就这一点,我们的看法就不一样。我觉得DYN这次作业其实是灵感咋现。在他给我的邮件中,他对自己如何得出目前的建造方式,其实很迷惑。他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只是在我们这次建构的限制内,被逼无奈,几乎是下意识找到一个竹片的建造方式,后面的展开,则是在我们讲的理论基础上,比较理性地逐渐发展出有依据的支撑建造状态。由此可见,灵感本身的定义也很难。 而WZR的设计, 则是围绕空间以及布展方式(出发点似乎并不是这次的主题:建造),一步步深入的,最后,落实在建造上,而建造本身,又反过来,大大帮助了空间的调整、深入、精确。 SK:我觉得DYN的迷惑,和你忽视灵感的训练可能有关,所以我觉得他的作业非常符合你这次作业的训练。我指的灵感可能比较狭义,是指建筑的感觉吧,但建筑的感觉好像也挺难描述的。我教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平淡的灵感,他的深入会很乏味,而如果有灵感的设计,我会有极大的深入热情。fwb:其实这点你跟我们读书时的很多老师观点有些象,这也是同济的传统观点。但如果让我和DYN一起深入他的设计,我会觉得趣味无穷。 SK:我是觉得不能否认灵感,而且我认为灵感也是可以训练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想法”。 fwb:后半段话我同意。但我更重视的是在一定的现代建筑理论基础之上的灵感的训练与推敲,而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所谓灵感。带五年级的设计竞赛,我觉得就蛮能说明问题的。其实五年级同学提出的所有设计案子,如果你只看结果,会觉得都是些灵光四射的想法。但我们的整个设计过程,其实是紧紧围绕“平民”这个主题,一直在相互彼此追问,想法(问题)是否属实、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站得住脚,那些咋看出人意料的想法(灵感),其实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个特定框架内,一步步逐渐出现、完善、灵光四射的。至少五年级的这次设计竞赛表现,让我相信这种训练方法不会束缚他们思路,反倒会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在大的现代建筑知识的背景之下,一步步深入、挖掘,“孵化出”灵感,而不是“碰上”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