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做家具文化 历史 行家 名人 名企

著名古家具专家张德祥谈罗汉床的演变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3261天前 / 阅读 :

坐落在通州黑庄户的一处院落,是张德祥先生的藏品库房兼工作室,里面堆满了数百件各式各样的老家具,为了方便讲解罗汉床,张先生亲自动手带着我和摄影记者东搬西挪,挑出几件床榻摆在宽阔处。

张德祥谈罗汉床的演变

坐落在通州黑庄户的一处院落,是张德祥先生的藏品库房兼工作室,里面堆满了数百件各式各样的老家具,为了方便讲解罗汉床,张先生亲自动手带着我和摄影记者东搬西挪,挑出几件床榻摆在宽阔处,一番折腾下来,年过六旬的张先生热汗直淌,拿着扇子扇个不停,但仍不忘叮嘱我们用潮乎的抹布拂去家具表面的灰尘,接着便穿梭在几张老床之间滔滔讲起。

成型宋元

罗汉床是由榻演变而来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榻很矮,从魏晋到隋唐,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经历了由矮到高的转变。古人睡觉分为大睡和小憩,大睡就是在拔步床、架子床上宽衣解带,长时间休息;小憩则是在榻或罗汉床上打个盹、睡个午觉。榻的使用很灵活,文人雅士,在户外的花园里、凉亭下,都可以摆放一个,很多古画中都有这样的场景。在使用的时候,为了雅观或者挡风舒适的需要,常在榻的边上围上屏风。

有没有围子是榻与罗汉床最大的区别,到了宋代,工匠们把屏风的功用融入到榻中,出现了有低矮围子的榻,就是罗汉床的雏形,围子的纹饰呈“卍”形,也叫万字不到头,老木匠俗称为“风车”,整个围子和建筑物上的的栏杆很相似,也可以称为勾栏、阑干。榻和罗汉床的腿足部分设计基本相同,都使用“插肩榫”的结构,形状像一把宝剑,所以也叫“剑腿”。再者,中亚地区伊斯兰土石建筑物的造型流入中原,在家具两腿之间的壸门曲线中体现出来,到了宋代愈发抽象化、符号化。

盛在明清

到了元代,匠人在仿造宋代家具的同时也融入了本时期的元素,马蹄足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在罗汉床中也十分常见。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常年的骑射让他们大多出现了“罗圈腿”,这和三弯腿十分形似;马蹄足则与蒙古人靴子头的形状接近,这种马蹄足的家具造型,被崇尚曲线美的蒙古人所钟爱,在元代得以盛行。

明代的时候,纯粹的围板代替了早期罗汉床上的“栏杆”,左右两侧围板出门就拐弯的设计,让整个床看起来更加劲道有力。大挖马蹄足形状的罗汉床腿在明代中晚期出现,这种造型兜转有力,古朴厚重。自马蹄处的中间边线,向上到束腰、抹头、大边、围板,这条线正好在围板厚度的中间位置。围板的拼合处并非严丝合缝,而是有一两毫米左右的缝隙,这样就让围板边缘处的圆角更为明显,显得立体圆润、精细灵动,围板的上沿中间部位,也微微凸出一两毫米,让笔直的线条增加了几分弯曲舒展的张力之美,诺大的一个床,细节处能精到毫厘之间,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感悟到其间的乐趣!

清代家具的整体风格与明代迥异,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表现在罗汉床上主要就是围板的高度和纹饰的繁冗。清代罗汉床围板的高度从明代的30厘米左右,增加到了50厘米甚至更多,数量也从三围屏增加到了五围屏、七围屏,屏风数量越多,年代越晚。因为更加强调家具的装饰作用,所以围板上的雕刻纹饰也原来越繁冗,屏风越高,装饰性越强,越显威严。根据屏风围板的数量和繁琐的装饰,可以断定清代罗汉床的年份早晚。

品床如读史

库房内原本闷热,一番详解完毕,张先生走到室外,望望头顶的蓝天,颇具意味地郑重对我们说:“家具样式的形成,绝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便一蹴而就的,它如同动物的进化一样,融入了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研究家具的演变,就如同在读一部史书,只不过是从另一个方面,更为至关贴切地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得到的知识要比教科书上有趣得多!”